一个强大的人体免疫系统,需要的是稳定的体内环境和源源不断地强大修复能力。这个提供源源不断地修复再生能力的“发动机”就是干细胞。
面对新冠肺炎,很多人都在寻找可以“一击毙病”的神奇特效药,事实上目前对于新冠肺炎最有用的“特效药”还是自身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感染病毒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的疾病。但自限性疾病不等于不需要治疗,尤其是新冠肺炎,传染病很强,所有确诊病例都需要在医疗机构隔离治疗,一方面隔离阻断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观察病情避免病情的恶化。
而且必须注意的是,如果自限性疾病症状较重,疾病就可能伤及人体其他机能,或者引发并发症,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一、新冠肺炎治愈关键看免疫力
国内的诸多专家比如钟南山、张文宏都提到免疫力对抵抗病毒的重要性。
从短期来看,严格进行个人防护依然十分重要,从长期来看,提升免疫力才是对抗各类病毒最好的“特效药”!
二、新冠肺炎治愈关键看免疫力
干细胞为原始未分化细胞,是体内进行各种社会组织细胞的最初主要来源,作为组织和器官发育、再生和修复的种子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全能性、自我更新、高度繁殖的优点, 它可以分化成各种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因此在医学领域被称为“万能细胞”。
干细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性——免疫调节特性,可以调节如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重要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系统的调节特性具有双向性,在免疫力低下时候,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而对过强的免疫反应,会产生抑制作用。
既往研究中,干细胞对于肺损伤、抗肺纤维化和肺部炎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干细胞可降低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减轻肺组织损伤,改善肺功能。专家强调了早前干细胞在H7N9禽流感中的积极作用。患者经过干细胞移植后,肺部内运送钠和氯的分子活动会恢复,肺部受损减少。港媒也曾报道,干细胞治疗增加了禽流感患者的存活率。
以新冠肺炎为例,新冠肺炎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强的免疫反应造成的细胞因子风暴。当新冠病毒入侵时,机体免疫系统使出浑身解数来消灭它,免疫系统会激发炎症反应,以试图杀死病毒。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造成了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因此,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可能是治疗新冠病毒的有效策略。间充质干细胞凭借其强的免疫调节特性,在这次疫情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福生院士为新冠患者使用干细胞治疗
根据新冠肺炎干细胞治疗研究报告,新冠肺炎患者接受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后,不仅改善了肺功能和预后,促进了康复,而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下降,过度活化和过度分泌细胞因子的免疫细胞消失。
三、新冠治疗后遗症修复成为可能
针对新冠病毒对患者多脏器的伤害,全球医疗专家团队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康复方式,而有带着“修复”“再生”光环的干细胞为人类修复新冠肺炎患者脏器损伤创造了可能。
202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院士团队公布了使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COVID-19重症患者随访1年的结果,文章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
结果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给药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和症状的恢复具有长期益处,且患者症状更轻和生活质量更好,睡眠困难、日常活动和数字评定量表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
此前,国内外尚无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长期随访数据的报道,这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前瞻性长期随访研究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试验。
本次研究共有100名患者接受了随访。王福生院士及其团队每隔3个月随访患者1次,为期1年,以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安慰剂组相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全肺病变体积改善了10.8%,并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在每一个随访节点都显示出固体组分病变体积比例减少。此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有17.9%的患者在12个月时CT图像变为正常,而安慰剂组没有。
在每次随访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的相关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中和抗体均为阳性,中位抑制率分别为61.6%和67.6%。两组术后1年随访不良事件及12个月肿瘤标志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表明,在12个月的随访中,CT图像所发现的肺部病变只有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才能完全解决。
美国 Camillo Ricordi 等报道了一项纳入24 例危重型 COVID-19 相关ARDS 患者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脐带充质干细胞输注能显著改善患者存活率并缩短治疗时间。
四、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新型武器”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干细胞被应用到了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探索当中,在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已经启动了多个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已发表的数据证实了这种疗法的初步疗效。在国际上,美国以及英国等也纷纷批准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干细胞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抗疫创新疗法。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先后有22家医疗机构按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提交了23项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备案申请。目前只有五家医疗机构四个项目先后在国家两委局完成备案。
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备案项目
2022年3月浙江·湖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陈娜 陈文燕 崔恩海等专家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细胞因子风暴的临床研究进展》。
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时会生成大量的炎症因子,导致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可导致肺及多器官损伤,继而出现肺水肿、换气功能障碍、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多潜能组织干细胞,在抗炎、再生、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方式调节免疫,适时抑制过激免疫反应,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同时具有促进损伤组织恢复的能力。MSCs 静脉输注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重症肺炎上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的临床试验也已经广泛开展。本文就MSCs 用于控制新冠肺炎细胞因子风暴的情况作出综述,提供进一步临床研究参考信息。
在第十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公布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干细胞对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病人在住院早期及后期重症和危重症阶段,均可接受这一疗法。王福生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期以及后期均可接受干细胞治疗,“在后期重型和危重型阶段,仍然有50%以上的病人有明显的非炎症病变以及组织发生纤维化,这时接受干细胞治疗,可起到免疫调节抗疫作用,同时促进组织的修复、加快患者的康复。”
大会当天,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病医学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临床研究》的报告分享。
在临床试验中,共纳入18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人。治疗组在第0、3、6天接受了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随后对两组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在试验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化验检查指标、肺部影像学检查均明显好转;同时,治疗组患者完成全部输注,过程安全顺利,耐受性好,无任何不良事件。
由此可以得到初步结论:中、重度COVID-19患者静脉输注UC-MSC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且耐受良好。
从协和江南医院(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获悉,该院8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接受“赋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已完成第一个疗程,取得初步疗效,进入临床观察期。
【湖北日报】:干细胞治疗重症患者进入临床管擦期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承云教授主持,经过前期充分论证,于2月中旬启动。2月29日,协和江南医院首批8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接受该项治疗,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其中6例患者呼吸困难和咳嗽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项目实施得到中国科学院殷勤伟教授、省科技厅、江夏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全力支持,希望此次干细胞治疗顺利开展。
刘承云教授介绍,在新生儿脐带的脐带组织中,有一层富含间充质干细胞的胶状物质,称为华通胶,从这个胶质层衍生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叫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毒快速复制和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反应破坏了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屏障形成炎症风暴,导致血管渗漏和肺泡水肿,肺部炎症的加剧和弥漫性损伤,最终导致严重缺氧、进行性呼吸困难,乃至呼吸衰竭。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主要机理是,移植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抵抗多种微生物包括病毒的细胞因子,对微生物、各种炎症、免疫反应进行可控的调节。同时,可合成和分泌多种血管和组织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受损血管和肺泡组织的恢复和重建,能迅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规避细胞因子风暴,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新思路。
此外,刘承云教授指出,鉴于当前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是一种新探索和尝试,目前处于临床观察期。
干细胞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新型武器”,在全国各地的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取得了很好疗效,在诸多研究学者和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干细胞治疗技术也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全球50多个项目在进行新冠肺炎患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初步证实了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了抗疫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至今为止,有多个国家将干细胞应用到了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研究中。自疫情爆发以来,国际上接连有多个治疗新冠肺炎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批。
五、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多种潜在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从大多数人体组织获得,如骨髓,脂肪,脐带以及胎盘等等。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主要依赖于其自我更新能力、多潜能分化、低免疫原性、抗炎功能以及对受损组织的归巢能力。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机制来调节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2]。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中已经展示出积极信号,实验表明,其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机制来发挥作用:
01分化潜能
先前的研究表明,MSCs(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具有向肺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能力。此外,移植的MSCs被发现可分化为呼吸道上皮细胞,以补偿病变组织中的功能性肺泡上皮细胞屏障,并改善局部损伤。
国内团队的研究发现[4],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2型肺泡上皮细胞移植到肺纤维化小鼠模型体内,可减低肺纤维化以及死亡率。新冠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肺泡上皮,因此,由于MSCs具有向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因此被认为可以用于治疗SARS-CoV-2感染引起的肺损伤和炎症。
02免疫调节
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已为大家所熟知,其通过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此外,由于SARS-CoV-2的免疫逃逸机制,病毒部分逃避天然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因此获得性免疫在杀灭病毒中发挥关键作用。MSCs主要通过靶向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DC、NK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来调节获得性免疫。
此外,肺部的局部免疫由CD4+T细胞和CD8+T细胞介导的,可在感染时快速杀伤外来病毒,这也提示MSCs的适应性免疫调节机制是治疗新冠肺炎的关键环节。
03 分泌抗炎因子
抑制炎症是MSCs的另一重要功能,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分泌多种可溶性抗炎因子。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多种炎症因子,如干扰素-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均升高。
而且,那些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更为显著[5]。新冠肺炎会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并在肺部分泌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IL-1RA和IL-2等。因此,MSCs强大的分泌抗炎因子的特性能有效抑制上述炎症反应,其通过产生抗炎分子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来介导。
04 抗病毒及抗凋亡
在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可观察到不同程度得细胞凋亡,包括肺上皮细胞及免疫细胞等,能否逆转这些细胞的凋亡成为控制疾病发生发展得关键。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抵抗细胞凋亡的能力,抑制因缺氧、化学刺激、机械损伤和辐射引起的细胞凋亡,这种特性已经在肺泡上皮损伤模型中得到证实。因此,MSCs针对肺部疾病的抗凋亡特性意味着MSCs可被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
MSCs能抑制病毒复制、病毒脱落和病毒诱导的肺上皮细胞损伤。然而,MSCs抑制SARS-CoV-2复制和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项干细胞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超过 10 项研究结果已发表。
众多临床数据显示:干细胞针对人体肾脏、肝脏、心脏、脑部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已经起到显著作用。先进的干细胞技术为新冠肺炎后遗症人群带去了希望,为人类攻克更多疑难疾病创造了可能。
(内容来源:神奇干细胞)